人物访问 People Interview

设计美学 以光之名

微信图片_20221018112304.jpg

邱德光最初之所以走上建筑师这条职业道路,源于一种选择的平衡。“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,但台湾(中国)以前奉行‘升学主义’,到了中学就没有了美术课。

即便是有,也往往被数学、英语等主流课程取代。”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凝视之下,“重理工、轻文艺”成为一种必然之选。如何平衡爱好与家庭之间的期待呢?

“我了解到了建筑学——既属于理工科,同时又需要画图。于是,我一口气把所有的志愿都填了建筑,最终很幸运地考上了建筑系,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建筑师。”

至于后来转到室内设计行业,倒可以说是一场巧合了。


1.jpg

入行即创业

“在建筑事务所工作时,台湾正逢留学热,于是我便也开始辞职准备作品集。停工准备时,有人来找我们做商场里的精品专柜,他们认为拥有建筑背景的人一定能对室内设计信手拈来。但事实上,室内设计是一门新的学科。“预算估价、材料构成、天花造型……接踵而至的项目将我领入‘社会大学’,就这样室内设计的蓝图铺陈开来,我也有些‘被动’地走向了职业设计师的道路。”

于邱德光而言,可谓入行即创业。1985年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品牌“T.K.Chu Design邱德光设计”,如同匠人的落款一般,对自己的作品负责。“我的名字中有‘光’——这是一个美妙的巧合。创造光、寻求光,是每位空间设计者的毕生追求,我也一直用‘光’来做设计。”在空间设计之外,2014年“T.K Home德光居”家居品牌的成立便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决定了。“它因空间而生,随时代而长,既是我完成整体空间艺术的手段,又随着新品的反复推敲,绵延出自己独特的生命线。”T.K Home将景观的意境融入到家居设计中,让空间更完整地表达情感。就空间而言,好的设计要做到建筑、庭园、景观、室内、家具、物件、艺术品都讲同一种语言,从而形成邱德光的新装饰主义(Neo Art Deco)美学风格。


_DSC2118.jpg

新装饰主义

“大众所了解的装饰主义(Art Deco)是一种风潮,但我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潮。我的新装饰主义是对装饰主义思潮的承继:认同多元、包容新事物、折中呈现。用地产的语言解析,新装饰主义是设计力与文化力的合力,最终以产品力的形式呈现。新装饰主义是一种永远在更新中的风格,随着时代、技术、文化内容的变化不断丰盈其内涵。不断变化,永不过时。

正因如此,邱德光的设计总能随着时代迭代。“所有的设计一经落地便成为过去,我必须不断更新以与时代同步,与消费者产生共鸣。”与此同时,邱德光也在创造适合下一代的全新生活方式。“设计师既要保持先锋和前沿的视野,又必须为消费者的生活创造舒适好用的空间。所以,你不能太落伍,那样会脱离时代;你不能太超前,那样会脱离市场。那么,最好的选择便是‘先行一步’。”

邱德光做室内设计四十多年来,项目主要集中在台湾(中国)和大陆市场。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,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,消费者更喜欢繁复的装饰和看得见的奢华;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,文化自信提升时,消费者更喜欢精神价值的共鸣,开始去繁求简。同时,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室内设计。举例来说,北京的NAGA上院、台北的信义之星便是他繁复装饰的代表作;武汉华侨城·原岸、苏州仁恒·耦前别墅则是他接近现代风格的代表作。目前,邱德光的项目以私宅和大平层偏多,也有新的艺术品和家具即将与大家见面。

尽管从风格表征来看,邱德光当下的设计创作与过往有着很大的差异,但是依然属于新装饰主义范畴。“新装饰主义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风格,它是一种‘永远的现代进行式’,能把每个时代特定的艺术、审美、消费偏好集合在一起,提供一种与时代同步的审美表现。”例如当下的中国消费者已拥有了独有的生活及审美态度,对于住房需求更加有机多元化。那么人们的居所便可以是会客厅、度假地、艺廊……同时满足商务会客、享受生活及收藏艺术以寄托个人审美意趣……总之,成为一个融合多种“可能性”的空间。设计,便是处理多种可能性的平衡之术。从建筑设计、室内设计、家具产品设计到艺术作品,邱德光总是善于依据变化调整自我。“若说有什么是不变的,可能是我对艺术与生活相融的执着吧。”通过设计,艺术融入生活。


ZHU_7357-HDR.jpg

童心为翼

邱德光相当重视艺术之于空间的意义,早些年台北的信义之星便有大量的艺术品,从户外广场一路延伸至大堂、样板间……“我像是一个策展人,对艺术品的尺寸、与空间的关系、艺术语言的总体性等进行梳理。”如今,邱德光不仅仅运用艺术家的作品,更会为空间创作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。举例来说,杭州绿城卓越·傲旋城项目毗邻互联网总部集群,楼层高度超百米,户型最佳景观朝东……这些“输入条件”予以邱德光设计的灵感,首次为空间创作了艺术品。“朝霞满天的景致中,我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思考:下一刻会发生什么?云层遮眼的时候,我们一定会畅想:下一刻又会发生什么?……所以,这个问句便成为空间整体的艺术名字。玄关的雕塑由我创作,它是一个抽象的人体……就像是孩子在母体子宫内部的模样。身披云霞,则对话了物理空间的云层,亦以想象力与童心为翼,给到了一个回答《下一刻你应当重新成为孩子》。这是我自己对于几十年人生的感悟,也期待它能触达消费者内心。”童趣和梦幻,作为邱德光的设计惯用语,诞生于他对家人的爱、对东方思想的共情,然后或大或小、或浓或淡,在空间里得到表达。

邱德光一直认为,在家的语境之下,艺术品需要拥抱它的使用者——不需要质疑或否定,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下,都承担着不少压力和焦虑。“我喜欢用童趣来回应这一切——治愈童年也被童年治愈,用想象力、好奇心、勇气来提振信心。童趣,又是当下的潮流——你可以在很多时尚品牌中看到对童趣的强调。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和快乐,滋养了成年人的创造力。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,世界被我们的想象力拓宽到无限大,一切皆有可能……摄影师严明有句话我很喜欢,‘这世界上其实没有大人,只有长皱了的小孩。’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,岁月流逝,童心如故。”

生活,则被邱德光视为一切创作的源动力。“我的生活方式被家人管理得比较健康,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。我喜欢旅行,喜欢和人们见面,喜欢游荡大城小镇,感知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、艺术文化,然后写写画画。我喜欢闽南语的歌谣,也喜欢摇滚或古典乐……除了高尔夫和艺术之外,我的爱好‘泛泛’。”若在爱好的深度与广度之间抉择,邱德光更倾向于广度。“因为广博的讯息能够不断哺育我的设计,使我能站在更宏阔的视野认知和创作,持续创新。”这也正如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性,无论是道家讲求的虚静之性亦或是佛家容纳色法的虚空之境,均容许万物的丰富之美全然绽放,亦如邱德光以设计载道,营建诗意栖居。



- END -